起首印也叫引首章,印面形狀多為長方形及自然形的長形,橢圓形、葫蘆形、圓形印亦可。因用于書法和繪畫題款開頭一二字的旁邊,故稱起首(或引首)。印文內容包括齋館名、籍貫地名、年代、生年、格言、吉祥語及其他閑文。
起首印多常見于書法作品,繪畫作品或有或無,較少出現。若使用一般都鈐蓋在畫款正文起首處偏下一點,與款識末端所鈐名號印相呼應。如黃賓虹1943年所作《元人詩意圖》,畫的左上方題識:“老翁住在浣花村,日日哦詩醉瓦盆。岸底橫江見船尾,不知春水到柴門。元郯韶詩,賓虹畫?!笨钭R第二、第三字右側鈐白文“癸未年八十”印,即為起首印,與款識末行之下的“黃賓虹”、“黃山予向”二印相呼應。
有的繪畫作品,除了鈐有起首印和名號印外,為了協調畫面,還配以壓角印。許麟廬1982年作《蔬香》立軸,題識:“菜葉綠作羹湯,味平湯趣悠長。板橋句,壬戌春畫奉北全老弟正之,許麟廬于羊城?!币子 斑^眼云煙”,款下鈐“許”和“麟廬”姓名印,畫幅的左下角加蓋“麟廬六十歲以后之作”作壓角印,使畫面上紅的色彩加重,與水墨白菜和蘑菇構成鮮明對比,此為起首印與壓角印并用的格局。
壓角印亦作“押角印”、“押腳印”、“畫角章”,用于畫幅兩下角(或左或右)。印文多為詩文警句,或作者信奉的格言,即所謂“閑文”,用以表示畫家的審美觀點和個人追求。例如“師造化”、“大化之境、“江山如此多嬌”等。也有刻別號和齋、館、樓、堂等名稱的,即所謂“別號”和“齋館”。如文徵明的“真賞齋”、石濤的“大滌草堂”、張大千的“大風堂”等,都曾作為壓角印使用。地名印、年齡印、肖形印也可作壓角來用。
壓角印大于名號印和起首印,多為方形,也有長方形和其他形狀的,蓋在畫幅的下角,具有調節作品重心的作用。董壽平1986年曾作一幅橫幅竹子(見下圖),畫幅的右面為題識:“歲寒有貞節,孤竹勁而直。虛心足以容,堅節不撓物??杀染尤?,窮年交不易。曄曄桃李花,旦暮改顏色。丙寅夏日董壽平寫于北京?!笨钭筲j“董壽平”、“壽平書畫”、“年逾八十矣”三印,畫幅左上鈐“師造化”朱文印,左下角鈐“丹青不知老將至”白文印作為壓角印。李可染創作的《松下觀瀑圖》,畫幅左上鈐“李”、“可染”二印;左下角鈐“學不輟”長方形朱文印,作為壓角印。
繪畫作品一般只鈐一方壓角印,只有少數作品鈐兩方。張大千1945年曾作《修篁麗影》,款題“乙酉六月逭暑昭覺寺,大千張爰”,款下鈐“張爰私印”白文印和“三千大千”朱文印,畫的右下鈐印兩方,一是“摩登戒體”朱文印,一是“峨眉雪巫峽云洞庭月”白文印,便是這種鈐印模式。齊白石曾作《蛙聲十里》軸,畫的右邊題“白石老人客京華五百零四甲子”,款下鈐“齊大”、“年八十五矣”二印,畫幅左下鈐兩印,一是“鈔相牛經”朱文印,一是“老為兒曹作馬?!卑孜挠?,也是這種鈐印模式。
在書畫作品的左邊或右邊中間部位鈐蓋的詞句、閑文、肖形印等,稱為邊印。邊印也叫“腰章”、“邊章”。在繪畫作品中,邊印不可左右兩邊同用,否則成對稱,有重復之累。有的畫幅鈐用邊印,可省去壓角印。邊印面積要小于壓角印。字號印、地名印、花押印也可作邊印用。
邊印可補空、攔邊,與繪畫相映襯,具有協調畫面的作用。黃賓虹1934年作《聽帆樓第二圖》,畫為橫幅,畫面左上題識:“安石墩先爭謝傅,云林堂又著倪迂。聽帆一樣江樓上,潘岳唐滂樂事符。甲戌長夏,天如先生博粲。賓虹并畫?!笨钭筲j“黃賓公”白文印和“虹若”朱文印,畫幅右邊山坡上落“片石居”白文印一方,這就是邊章。
邊印也可與壓角印配合使用。白石老人畫過一幅《采菊圖》,畫的右上題款曰:“高上紙數尺有遠山,寫‘籬下南山’四字最好。白石六十以后造稿,八十六歲始自存之?!扁j“老白”白文印一枚。畫的左邊鈐一朱文印“騁望黃金吉室”,為邊章。右下角又鈐一白文印“興到壺歇”,此為壓角印。